你是不是常常有这样的经历:明明计划好要早起学习,可闹钟响了一遍又一遍,还是忍不住按下“再睡五分钟”;心里想着今晚一定要完成工作任务,结果一打开手机,就被各种信息吸引,工作拖到了最后期限,只能手忙脚乱地完成?如果你也深受拖延的困扰,那《拖延心理学》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。
《拖延心理学》的作者是简·博克和莱诺拉·袁,她们既是心理学博士,也是资深的心理咨询师,在与各种拖延者打交道的过程中,积累了丰富的经验,这本书正是她们研究和实践的结晶。
书中指出,拖延绝不是简单的“懒”,而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,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。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对失败的恐惧。很多人害怕自己努力了却做不好,于是选择拖延,这样在事情没做好时,就可以把原因归结于自己没有尽力,而不是能力不足。比如,准备参加考试的小李,一直拖着不复习,其实他内心深处是害怕复习了还是考不好,被别人认为自己笨。
对成功的恐惧也会导致拖延。你可能会觉得很奇怪,谁会害怕成功呢?但事实上,有些人担心成功后会带来更多的责任和压力,或者会引起他人的嫉妒,所以潜意识里就用拖延来避免成功。小王在工作中能力很强,领导多次暗示要给他升职,但他却总在重要项目上拖延,就是因为他害怕升职后要承担更大的工作压力,还要应对同事可能的嫉妒。
还有一个常见的原因是对控制感的追求。有些人通过拖延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掌控,觉得“我想什么时候做就什么时候做,谁也管不着”。学生时代的我们,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:老师布置了作业,明明有时间完成,但就是不想马上做,非得拖到快交作业了才动手,似乎这样就能证明自己不是被老师牵着走的。
了解了拖延的原因,那该如何克服拖延呢?书中给出了很多实用的方法。首先,要设定明确、具体的目标。比如,不要说“我要减肥”,而是说“我每天要跳绳1000下,每周要瘦1斤”。这样的目标更具可操作性,也更容易让我们看到自己的进步。
其次,要学会分解任务。把一个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,每次只专注于完成一个小步骤,这样会让任务看起来没那么艰巨,也更容易开始。写一篇论文可能会让人觉得压力很大,但如果把它分解成确定主题、收集资料、撰写大纲、分段写作等小任务,就会轻松很多。
另外,给自己设定合理的时间期限也很重要。没有时间限制,我们很容易就会无限期地拖延下去。可以借助一些时间管理工具,如番茄工作法,把工作时间分成25分钟的小段,每段时间专注工作,中间休息5分钟,这样既能提高效率,又能避免过度劳累。
《拖延心理学》就像是一位贴心的朋友,它深入剖析了我们拖延的内心世界,让我们明白拖延不是我们的错,而是多种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。同时,它又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,帮助我们摆脱拖延的困扰,重新掌控自己的生活。如果你也想告别拖延,开启高效人生,不妨翻开这本书,相信你一定会受益匪浅。